鼻息肉属于比较常见的鼻部疾病,多发生在筛窦部位,少数病灶发生在中鼻道、中鼻甲以及上颌窦等部位。多发生在成年人中,是因鼻部黏膜,长时间水肿所引起的。鼻息肉病人中发展为鼻息肉病的概率在2-5%左右。出现鼻息肉时感觉不到任何疼痛,但是鼻息肉严重时会阻碍正常呼吸,进而诱发各种并发症。为此需要给予高度重视。
一、鼻息肉相关病因
(1)嗜酸性粒细胞长期侵润,嗜酸性粒细胞能分泌、合成多种炎症性因子,还能分泌、合成多种调节性因子,这些因子会起到延长嗜酸性粒细胞的生存时间,进而引起炎症反应,形成鼻息肉。
(2)慢性感染:炎症感染时会释放一些炎性介质与细菌霉素,致使小血管扩张、静脉淤血,让黏膜内淋巴出现引流不畅现象,进而增加渗出引起黏膜水肿症状。反复被炎性刺激,会进一步加重黏膜水肿,进而引起鼻息肉病。
二、鼻息肉病的临床症状
(1)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头痛、耳闷、流涕、听力降低以及耳鸣等临床症状。
(2)鼻塞: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鼻塞症状,且症状会逐渐的加重,嗅觉也逐渐减退,出现闭塞性的鼻音,同时还会出现张口呼吸、睡眠打鼾等现象,大多数患者都是双侧发病,少部分患者单侧发病。
(3)黏液性的鼻息肉和鲜荔枝肉、剥皮葡萄比较相似,表面比较光滑,呈现半透明粉红色,有蒂组织,大多出现在鼻道处,触摸比较柔软。
(4)纤维性鼻息肉,表面比较光滑,呈现灰白色,触之不容易出血。
(5)出血性鼻息肉,此类型的鼻息肉比较少见,表面比较光滑,呈现充血现象,触之比较软,且容易出血。
(6)多发性的鼻息肉,常出现在筛窦部位,单个鼻息肉多从患者上颌窦长出,侵入后鼻孔时,被称作后鼻孔息肉。
(7)鼻息肉会逐渐增大变多,如果不及时给予治疗,鼻背部会逐渐增宽,进而变成“蛙鼻”,病人面部也会出现严重的变形现象。
三、鼻息肉可引发的并发症
(1)鼻窦炎:鼻窦黏膜、中鼻道的窦口被息肉堵塞时会引起鼻窦炎。此外,体积较大且生长比较快的鼻息肉会破坏鼻腔顶壁和鼻窦壁,继而侵犯额窦、蝶窦、眼眶、颅窝以及前颅窝等组织,严重的还会引起恶变。
(2)支气管哮喘和咽炎:鼻息肉会让咽部黏膜受到压迫,进而出现反复水肿症状,还会诱发慢性咽喉炎和哮喘病。
(3)分泌性中耳炎:当患者并发鼻窦炎疾病时,或者息肉体积过大时,会让咽鼓管部位的咽口受到炎性刺激或者压迫,进而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现象,导致分泌性中耳炎。
(4)心脑肺疾病:鼻息肉堵塞住鼻腔时,会让体内出现血氧供应不上现象,进而损坏肺、心等一些脏器功能,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以及脑部神经损坏等现象,中老年病人还会引发痴呆症。
四、鼻息肉的治疗方式
治疗鼻息肉比较困难,此病症容易复发,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,为了提升治愈率,应去正规医院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,同时术后还要进行科学的护理,进而降低鼻息肉复发的可能性。
(1)手术治疗:单纯使用手术方式将息肉切除,具有较高的复发率,据相关学者统计,这种治疗方式疾病复发率在30-50%左右,平均每位病人要进行1.5-4次的手术治疗,甚至更多次数。随着医学的进步,临床上逐渐使用鼻内窥镜手术,此手术方式能最大限度切除息肉样病变黏膜和鼻息肉,还能纠正异常的鼻腔解剖结构,重建鼻腔引流,相比传统手术方式效果较佳
因鼻息肉病人都存在手术史,大分部患者都切除了大部分或者部分鼻甲、鼻息肉组织,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时,标志不是很清晰。为此,手术范围应详细确定,寻找并确定患者残留的筛骨纸样板、中鼻甲附着部位、鼻腔外侧壁、中鼻甲以及鼻中隔等部位,手术操作要格外小心仔细,应加强用探针检查手术深度。
要详细了解基板,进入后组筛窦部位时此板比较关键,将筛窦处的气房全部开放,能较好的降低鼻息肉复发。
(2)药物治疗鼻息肉:使用类固醇药物治疗鼻息肉,能将息肉变小,用药途径为静脉点滴、口服或者鼻腔局部给药。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鼻息肉时的作用机理现今还不是很明确,考虑有以下几个原因:
①炎性细胞:糖皮质激素能降低炎性细胞对鼻息肉组织的浸润程度,还能降低非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程度,进而缩短息肉的存活时间。
②细胞因子:糖皮质具有抗炎效果的另外一个途径是下调因子,在非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机制中这些因子也会起到重要作用;
③会影响鼻部血管:上呼吸道血管有三种,分别为容量血管、阻力血管以及交换血管,其中容量血管起着调节鼻腔通畅的作用,阻力血管对鼻腔黏膜血流阻力有着调节作用,交换血管是由毛细血管构成。糖皮质激素虽然不能改变容量血管和阻力血管的张力,但是对血管活性递质的释放有着抑制作用,进而减弱鼻黏膜血管的通透性,缓解组织水肿症状,还能降低患者鼻分泌物内蛋白的含量。
④能激活糖皮质激素的受体:糖皮质激素能通过细胞膜进行主动扩散,然后和细胞浆特异性的受体相结合,待激素受体的复合物进入到核内时,会连接特异性基因启动子区域,进而负性、正性调节靶基因的转录。